中国青年网北京4月26日电 (记者 杨月 实习生 陈涵)近日,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与知乎盐言故事联合主办了“网络文学短篇创作的兴起与期待”线上研讨会。20余位专家学者、平台负责人及创作者围绕短篇网络文学的题材革新、叙事实验与行业生态展开深度对话。这场研讨不仅是对创作现象的梳理,更折射出网络文学从“流量狂欢”向“文学自觉”转型的深层脉动。
长期以来,网络文学常被贴上“架空幻想”的标签,而短篇创作的兴起正悄然打破这一桎梏。参会平台相关负责人介绍,该平台凭借其扎根社区的基因,近年来孵化出悬疑推理、中式志怪、都市情感等多元题材,尤其以现实题材的突破最为瞩目。如核融炉的《无暇赴死》通过一桩跨越二十年的悬案,揭开一位女性遭受不幸后的困境;点灯的《活在真空里》则以庭审翻供为线索,撕开社会疮疤。这些作品摒弃了传统网文“金手指逆袭”的套路,转而用冷峻笔触直击现实褶皱,如同用显微镜观察时代病灶。
专家们认为,短篇创作在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上正展现出独特张力。米花的《鱼灯引魂记》将无常鬼仙的千年轮回与当代人性困境嫁接,构建出“国潮魔幻”的美学范式;恩养的《相术师》以相术预言为引,编织女性在权力漩涡中自我觉醒的史诗。当相术师家族映射现代职场法则,传统文化不再是符号堆砌,而是与当下产生精神共鸣的叙事引擎。正如山东理工大学教授翟羽佳所说:“短篇网文正在用新的叙事语法,构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精神图谱。”
在信息过载的互联网时代,短篇网文如何用极简篇幅实现情感穿透?作者们以高密度的叙事实验交出答卷。核融炉的《祝福》采用“死刑倒计时两小时”的极限设定,通过嵌套式对话揭开惨案背后的温情真相;《乌鸦铃铛》则借“人神恋”外壳,探讨个体自由与传统规训的永恒冲突。这种“冰山叙事”仅呈现真相的冰山一角,剩余部分交由读者在反转与留白中拼合。
这种“冰山叙事”并非情感缺席,而是以更克制的姿态引爆张力。正如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助理研究员王秋实所言:“短篇的情感表达需要‘决口’而非‘渗透’。”《祝福》结尾处死刑犯一声“妈妈”的嘶吼,《无暇赴死》中母亲为女儿编织谎言的颤抖指尖,均以瞬间的情感爆发击穿理性防线。在短视频争夺注意力的战场,短篇以高效的叙事完成了成从“颅内震撼”到“心灵余震”的全过程。
研讨会上,还有专家揭开了平台短篇崛起的另一重密码——平台生态的创造性孵化。作为从问答社区生长出的文学板块,盐言故事天然携带“问题意识”基因。许多作品脱胎于“如果你发现自己是被抱错的假千金”“如果丧尸爆发却被困公司”等脑洞提问,用户互动数据直接反哺创作,形成“作者-读者-平台”的共创循环。中国作协助理研究员贾国梁指出:“这让人想起柏拉图的《对话录》,问答不仅是知识生产,更成为故事诞生的土壤。”
还有专家指出,短篇网文的勃兴,本质上是一场网络文学的“自我救赎”。当行业习惯于“打怪升级”的流量公式时,短篇创作者正以文学自觉重塑网络写作的尊严。《鱼灯引魂记》中鬼仙宋操的千年孤寂,实为现代人精神漂泊的“魔幻投射”。安徽大学教授周志雄指出:“正如曾经有小说用万字篇幅叩问国民性,今天的短篇网文用同等体量解剖代际创伤、科技异化,这是文学精神的隔空呼应。”
这种转向也影响着行业评价体系。西南科技大学副教授江秀廷提出“智性、社会性、批判性”的三维标准,呼吁网络文学超越“爽感依赖”:“当《无暇赴死》探讨数据化时代的人性物化,当《活在真空里》唤醒对底层人物的共情,网络文学便拥有了与传统经典对话的资格。”对此,作者核融炉的感悟颇具代表性:“短篇不一定是快餐,它能在有限的篇幅内达到‘一击即中’的效果,即便读者只停留三十分钟,只要它能引发人们一些思考,便不负创作的意义。”
研讨会的尾声,专家们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方向。短篇的精品化是否会导致新的套路?如何平衡商业性与文学性?平台与传统出版如何协同?这些问题尚无定论,但共识已然清晰:短篇正推动网络文学从“类型化”迈向“经典化”。正如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所说,当穿越小说开始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对话,当悬疑故事承载起社会批判的重量,网络文学便真正走出了“次元壁”,成为时代精神的记录者。
从《三言二拍》的话本传统到如今的故事新声,从“百万字连载”到“万字一击必杀”,网络文学短篇创作正在完成一场静默的革命。它或许尚未诞生传世巨著,但正如《乌鸦铃铛》中那只冲破封印的铃铛,每一次振翅都在证明:文学的可能性,永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辽阔。